学位论文

硕士论文

1998级 《20世纪我国中小学校德育课程设置的变化及其价值流变分析》(吕同舟)

     (注:胡厚福教授退休后指导其论文)

1999级 《重归“故里”走向“成人”:试论现代德育向生活世界的回归》(陈秋红)

     (注:胡厚福教授退休后指导其论文)

2000级 《教师专业道德的发展阶段初探》(王丽娟)

2001级 《音乐对小学儿童道德情感影响的研究》(廖英)

      《网络道德规范的现状及建设研究:网络社区道德规范分析》(陈晓燕)

2002级 《阶层差异与公民教育》(何艺)

      《论初中生道德意志培养》(黄亮)

      《移民背景下深圳宝安区的青少年犯罪及其对策分析》(李双)

      《中学语文的“流行花园”:广告与中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首倩)

2003级 《教师课堂行为对学生公民权利意识形成的影响研究》(张莺莺)

      《权力的傲慢与道德的扭曲:教师权力滥用问题研究》(李宗喜)

      《现象学教育研究方法探析:以范梅南为例》(李亦敏)

      《生成正义社会与追求意义人生:关于道德教育目的的思考》(毛伟霞)

2004级 《中小学校训的德育价值及其实现》(薛莉)

      《中间生关怀缺失问题及对策研究》(刘小芳)

      《我国中小学人权教育环境建设研究》(沈贇)

      《幸福视域中的道德教育研究》(谈永华)

      《公民的诞生与公民教育:康德公民思想的教育学探析》(黄晶晶)

      《生命意识的遮蔽与复归:我国建国50年来人的生命在教育话语中的发展轨迹》(王玉娟)

2005级 《课间生活的道德实践研究:以某初二班为个案》(王玉杰)

      《榜样学习中情感认同问题研究》(徐玮)

      《公民权利意识的培植与公民身份认同的生成:当代中国大学生公民教育的应然趋势》(孟令云)

      《德育视角下的中学校规研究》(秦琰)

2006级 《价值论视野中的西方公民教育结构及其对中国的启示》(代贝)

      《中职学校的生存境遇与学校德育应对研究:以北京某中职学校为个案》(何蕴)

      《我国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的问题、原因及其对策:基于制度伦理的视角》(毕艳锋)

      《洛克的公民教育思想研究:绅士教育的另一种诠释 》(董建莹)

      《为权利而觉醒:从初中学业不良学生的境遇谈学生权利意识的培养》(孙玮)

2007级 《在志愿服务中培育现代公民:志愿服务的公民教育功能研究》(牛国卫)

      《新共和主义的公民德性理论对我国公民教育的启示》(李钰洁)

      《润物无声:学校文化中的隐性德育课程建构》(冯伟)

      《作为公民教育理想类型的“新民”:<<>新民说>中的公民教育思想研究》(徐涛)

      《建国以来我国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中的公民教育价值取向研究:从集体到个体的转变》(周玉妃)

2008级 《基于学生需要视角的关怀型教师素养研究》(陈凯)

      《价值澄清理论批判之再批判》(郭冰)

      《普世价值的实现之路——来自美国品格教育的启示》(李惠)

      《中国公民教育的价值维度研究》(王慧)

      《密尔功利主义思想及其对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启示》(赵太虎)

2009级 《基于公民教育视角的学校纪律研究》(柴亚红)

      《回归教育的本真目的:培养会生活的人》(杨阳)

      《“我”的缺席——高中生成功观偏差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王婉)

      《知识分子作为公民》(李克)

      《中国高师院校构想中小学人权教育师资培训体系的研究》(蒋双花)

2010级 《我们为什么总是退缩——论道德勇气及其培育策略》(梁伟红)

      《中学班级中的公德与私德研究》(梁倩倩)

      《教学:在“道德”与“有效”两岸间前行》(汪明)

2011级 《在场的缺席——一项普通初中教师德育观念的质性研究》(曾妮)
      《课堂教学的局外人:初中生课堂违规现象研究》(蒋佳)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受教育权实现困境及其原因——基于公民身份的视角》(丁魏)

2012级 《学生·公民:新媒介视角下数字原住民公民身份建构研究——以新浪微博为个案》(潘小春)
      《失落的公共生活:高中学生自治问题研究》(王利利)
      《文化失调视角下的师生冲突类型及其原因——以J中学为个案》(杨雅红)

博士论文:

2002级 《内生追赶型中国教育现代化模式研究》(郭永华)

      《道德教育与人的经济生活》(曹辉)

2003级 《论批判型教师及其成长》(张宁娟)

      《成就自主关怀生活意义的人:基于终极关怀的学校德育目的研究》(李菲)

      《青少年反社会行为的归因分析与德育对策研究》(迟希新)

      《师生关系视阈中的学校德育:兼论德育关系意向性的建构》(季爱民)

2004级 《论教师文化与文化型教师教育》(龙宝新)

      《论被关怀者品质及其培养》(苏静)

      《校长和他的学校:校长道德领导研究》(徐萍)

      《课程的变异:新课改中德育课程的变异研究》(王婷)

2005级 《符号消费与青少年身份认同》(班建武)

      《游戏与学习:以游戏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李敏)

      《我是教师,我是谁?——教师职业生活中的自我认同危机研究》(蔡辰梅)

2006级 《家庭文化资本与农民工子女成就动机内驱力》(林宇)

      《媒介批评之路:文化研究取向的媒介素养教育研究》(李凡卓)

      《群体性记忆与想象:中学诗词教育文本与社会控制》(杨启华)

2007级 《儒家德育的现代性考量》(叶飞)

      《以权利为基础的教师专业伦理的边界研究》(冯婉桢)

2008级 《家校德育责任推诿问题研究》(梁明月)

2009级 《主体间价值纽带的修复——学校仪式的神圣性缺失研究》(刘华杰)

      《主体性存在与意义的生成——教师职业生活的意义感缺失研究》(王丽娟)

2010级 《视域交融——探寻深入心灵的德育叙事》(李西顺)

      《道德暴力与道德教育》(张志华)

2011级 《教育性对话的缺失与建构——基于过程哲学的师生对话研究》(郭冰)

2012级 《公民教育与国家建构的互动关系研究——基于对中国近代公民教育发展历程的考察(1895-1937)》(刘争先)

博士后出站报告:

《道德教育与道德生活关系研究》(刘志山)

《公共价值的教养与民主教化的图式:国际公民教育范型比较研究》(王小飞)

《老子的道德系统思想及其教育价值》(刘峻杉)

《儿童文学教育与儿童审美人格建构》(陈苗苗)

基于民族民主维度的国家认同教育研究》(曾水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