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心新闻 / 详情

当代中国德育热点问题研讨会暨《当代中国德育问题研究丛书》出版社座谈会召开


当代中国德育热点问题研讨会
暨《当代中国德育问题研究丛书》出版座谈会隆重开幕
        五月鸣蜩,万象更新。由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和福建教育出版社主办的当代中国德育热点问题研讨会暨《当代中国德育问题研究丛书》出版座谈会,于5月20日上午隆重开幕。座谈会由北师大公民与道德研究中心主任檀传宝教授主持,参加会议开幕式的主要嘉宾有:中国教育学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顾明远先生,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副司长袁振国同志,共青团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张学成同志,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田慧生同志,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德育处处长吕同舟同志,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副主任曾天山研究员,中央教科所学校教育部主任刘惊铎教授,福建教育出版社副社长孙汉生同志,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刘复兴教授等。出席开幕式的还有:北京青年政治学院王殿卿教授等在京长期从事德育研究的各位专家;《中国教育学刊》执行主编王长纯教授以及《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教育研究》、《教育学报》、《中国德育》等媒体的主编、记者;与中心有密切合作关系的,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小学校长、教师代表;本中心的专职研究人员和研究生、访问学者。会上,檀传宝教授致欢迎辞,并介绍了中心的主要工作,及会议的主要议程。专家代表顾明远先生和领导代表袁振国同志作了讲话。他们都强调在当前形势下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并充分肯定了《丛书》的重要价值。开幕式后王殿卿教授和魏曼华副教授在会上做了主题发言,对中国当代德育问题进行了精辟入理的分析,并对道德教育的未来走向做出了合理地展望。在自由发言中,与会嘉宾以饱满的热情和积极负责的态度对德育及德育工作的问题与难点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座谈会在热烈、愉快的气氛中进行。
当代中国德育热点问题研讨会
暨《当代中国德育问题研究丛书》出版座谈会
会议简报(一)
主办:北师大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
 福建教育出版社
时间2006520日上午
 

 
当代中国德育热点问题研讨会
暨《当代中国德育问题研究丛书》出版座谈会隆重开幕
        五月鸣蜩 ,万象更新。由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和福建教育出版社主办的当代中国德育热点问题研讨会暨《当代中国德育问题研究丛书》出版座谈会,于5月20日上午隆重开幕。座谈会由北师大公民与道德研究中心主任檀传宝教授主持,参加会议开幕式的主要嘉宾有:中国教育学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顾明远先生,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副司长袁振国同志,共青团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张学成同志,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田慧生同志,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德育处处长吕同舟同志,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副主任曾天山研究员,中央教科所学校教育部主任刘惊铎教授,福建教育出版社副社长孙汉生同志,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刘复兴教授等。出席开幕式的还有:北京青年政治学院王殿卿教授等在京长期从事德育研究的各位专家;《中国教育学刊》执行主编王长纯教授以及《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教育研究》、《教育学报》、《中国德育》等媒体的主编、记者;与中心有密切合作关系的,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小学校长、教师代表;本中心的专职研究人员和研究生、访问学者。会上,檀传宝教授致欢迎辞,并介绍了中心的主要工作,及会议的主要议程。专家代表顾明远先生和领导代表袁振国同志作了讲话。他们都强调在当前形势下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并充分肯定了《丛书》的重要价值。开幕式后王殿卿教授和魏曼华副教授在会上做了主题发言,对中国当代德育问题进行了精辟入理的分析,并对道德教育的未来走向做出了合理地展望。在自由发言中,与会嘉宾以饱满的热情和积极负责的态度对德育及德育工作的问题与难点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座谈会在热烈、愉快的气氛中进行。
 
专家和领导代表讲话
顾明远(中国教育学会会长)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素质的提出最根本的应包括思想品德的提高,一个人如果有品德的话,其他素质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和最充分的发展,只有文化知识没有道德品质的人,对于社会的危害会更大。
        德育很难,它不像科学文化知识可以具体有形地传授给学生,德育与知识有关,但并不是以传授知识为主,主要靠实践和信仰,我们都知道德育一般有四个层面:知、情、意、行。知道以后还要相信,如果不相信,那么知也不能发挥它的作用,所以德育还要培养人的信念。信与行是最主要的。
        所以,德育如何进行,形式主义恐怕不行。德育要靠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教师的努力。德育需要建立一个良好的、高尚的校园文化,教师的一言一行都要有育人的意识和作用。面对有问题的大环境,如果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及社会团体能够协作起来势必可以更好的推进德育实践。
        时代是发展的,6070年代美国也是一个疯狂年代,90年代又在回归(道德教育)。目前,我国青少年也深受环境的冲击,但我们不要悲观,一方面要积极开展相关活动,另一方面我们要对青少年有信心。
 
袁振国(教育部社科司副司长)
        我觉得这个会开得非常好,很及时。刚才顾明远先生对德育的重要性和复杂性作了深入浅出的讲话,也是我想要表达的意思。
        近年来,中央对青少年道德教育有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去年的八号、十六号文件把德育看成第一工程、生命工程,这反映了国家对德育工作的重视。同时也说明了社会发展、社会变化对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的形势下,如何改进德育是最为关键的。德育是教育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在这个时候,如何继承传统,发展创新是德育工作者需要面对的。《丛书》中提到的网络、大众传媒、社区等问题很重要,这些问题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总之,德育工作的重要性,是我想表达的第一个意思。我想表达的另一个意思是德育研究也很重要。与其他各育相比,德育有两个重要的特点:一是影响因素复杂;二是德育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时代性。
        总之,这个时候,大家聚在一起研讨这一问题很有意义。这一套丛书也很有价值,希望中心更加紧密联系实际,探究当今中国德育问题。
 
孙汉生(福建教育出版社 副社长)
        2002年,江泽民同志在中共十六大所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报告中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在物质上,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基本实现工业化;在文化上,则是“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在“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中,“先进文化”可谓三分天下有其一,可见文化建设的重要性。200634日,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八荣八耻”。以什么为荣,以什么为耻,就是以什么为有价值,以什么为无价值,说到底就是价值观念、价值取向的问题。这一问题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提出,具有深远意义。
        荣辱观、价值观,关乎文化建设,关乎社会发展和国家兴衰,不可谓不是执政之道的重中之重。中国古代政治家和思想家对此早有认识。孔子曾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意思是说,以道德和礼教来培养人民的羞耻之心,人民自然归附,效果远胜于政治和刑法。可见,胡总书记提倡的荣辱观和价值观是对古圣先贤的政治智慧的可贵借鉴。
        我们福建教育出版社作为一家主要承担基础教育的专业出版社,主要是为青少年服务,为教育事业服务。我们的决心是以德育主题出版服务教育,服务青少年,借以积极参与先进文化建设的伟大事业。檀传宝教授在我们这套《当代中国德育问题研究》丛书的总序言里说:“德育是教育的灵魂,离开育人无以言教书,离开德育谈教育无异于缘木求鱼。”诚哉斯言。我们现在正处于几千年未遇之大变革时代,社会状况比古时复杂百十倍,儿童更加眼花迷乱,野草没蹄,更易失去根本,难保其正。现在青少年社会问题层出不穷,不能不引起我们的焦虑。如果不重视道德教育,不解决社会道德问题,不把儿童的德育抓好,我们国家的未来将令人忧虑,又如何能在本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目前,我们刚刚组建了专门的教育理论编辑室,正以全新的精神面貌,加大教育理论图书的出版,我们正在努力着。但是,作为一家地方小出版社,力量和能力都非常有限,我们非常希望得到在座各位领导和学者的支持!
 
主题发言
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探索
王殿卿教授(北京青年政治学院教授)
 
        中华美德教育算是一个热点问题,这一问题从不热到热有一个过程。中华美德教育实验开始于1993年,主要任务是如何向青少年进行美德培养。探讨的培养方式主要是小学讲故事、中学讲规范。“八五”实验之后,效果不错。随之,又成为“九五”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的专项课题,在北京市七个区县进行实验。五年主要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第一,什么是传统美德?一批专家在研究五千年来每个历史阶段的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借鉴韩国、新加坡等周边国家以及我国香港和台湾地区的经验,将“忠、孝、诚、信、礼、仪、廉、耻”八方面概括为传统美德的核心内容。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文化的再加工和再创造,并确定了教育目的和德育目的。对具体内容进行了现代化解释、通俗化处理和生活化的改造。
        第二,如何让孩子能够接受?经过研究和实验探讨形成了以下几种模式:(1)“读、抄、做、写、评”模式;(2)“知、行、悟、从”模式;(3)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维互动模式。
        经过多年的研究我也有以下两点感受:第一,德育问题首先是文化问题。“文以载道”,文化是民族的生命,道德是文化的灵魂。搭好文化的根基,鼓励孩子学习传统文化,学习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让学生对文化有自己的感受、能够欣赏自己的文化、发扬自己的问题。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的本质是一个文化问题,应该从建设文化、优质文化开始。德育要为下一代营造一个优质的文化环境。另一方面,面对东西文化的冲突和整合,能不能保住自己文化的根,如何与其他文化进行对话,下一代对自己的文化有没有自尊和自信,等等,不仅是一个传统文化的问题,而且也是一个德育应关注的问题。第二,中华传统美在德育中的应用。中华传统美就是中国价值观,价值观是一个外来词。传统美德才是中华民族的核心。中国德育不能离开自己的文化和价值观。
 
当代中国社会问题与青少年成长
魏曼华(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副教授)
 
        社会问题是影响社会成员健康生活、妨碍社会协调发展、引起社会大众普遍关注的一种社会失调现象。社会问题是指某种社会现象影响或妨碍了多数社会成员的生活,而且必须以社会整体力量和群体行动的方式才能得到改进和解决的问题,是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社会事实,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种社会现象,同时也是受到普遍关注的公共问题,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社会问题的主要特征:普遍性、具体性、复杂性、持久性(长期性)、潜伏性;在近年来对于这一问题的讨论中,有共同认识的主要有以下问题:人口问题、贫困问题、腐败问题、失业问题、环境问题、婚姻家庭问题、毒品问题、色情与卖淫问题、犯罪问题等。有学者把我国的社会问题归纳为:结构性社会问题(人口、贫困、失业、腐败问题等);变迁性社会问题(生态环境问题、都市问题、农村问题、婚姻家庭问题等);偏差性社会问题(赌博、吸毒、自杀、精神病、色情与艾滋病、犯罪问题等)。这些都是目前我国比较严重的,并且对青少年成长有重大影响的社会问题。社会问题已经成为青少年成长的客观环境。
在调查中,我们列举了我国当前的十三种社会问题,要求青少年选出三个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并根据严重程度从大到小排列。本次调查的青少年认为,我国当前最严重的三个社会问题是贪污腐败、人口过多和环境恶化,以下依次是贫富差距过大、下岗失业与社会治安问题。说明青少年对各种社会问题表现出全面地关注。与此同时,青少年对教育问题、农民负担过重、社会道德水准下降、假冒伪劣产品、毒品犯罪等问题也表现出相当程度的关注。
        如何疏导青少年对各种社会现实问题的情绪和诉求,使之过渡为一种建设性的思潮,是青少年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必须看到,当代青少年社会化的环境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各种社会问题已经构成青少年成长环境的一部分,对年轻一代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并且这种影响正日益广泛和深刻。对此,我们必须正视与面对。
专家座谈
  贺允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教育是系统工程,德育也是,需要从系统角度进行系统研究和思考。在系统研究的过程中,到底应抓什么问题是目前核心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希望加强以下专题研究:第一,农村教育应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如“三农”问题,留守子女问题等。第二,农科教结合培养接班人,引导孩子参加实践活动。用美学观点进行德育研究非常好,同时也可以利用历史、自然资源进行德育。第三,社会问题也要进行系统研究。难点问题要迎难而上、探索措施、及早预防。
 
  蓝维(首都师范大学教授)
  本套丛书的选题、立意比较新颖,值得我去认真拜读和思考。就当前而言,我们在德育工作中遇到的实践问题很多,将德育研究与德育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是具有长远意义的,它必将对推动我国德育工作深入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以前,我对檀教授的德育理论研究功底是深信不疑的,但对他的实践研究是心存疑虑的。现在,由于这套丛书的出版,我的这种观点已经有了改变,我相信在认真阅读这套丛书的过程中还会得到新的启迪和认识。就当前德育热点问题开展研究,形成共识,是推进德育研究的重要途径。同时,本套丛书的出版开辟了从多个视角,如传统美德、伦理学、社会学等对德育问题进行综合研究的新方向,我希望大家在多视角研究的基础上能够积极开展交流,达成共识,以推进对教育问题研究的认识。
 
  刘惊铎(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学校教育部主任、教授)
这次座谈会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给人一种冲击力。实际上,德育问题是当代德育实践和研究的一个聚焦点,对其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结合我的感受和现场体验,我谈三点体会:其一,面向德育问题开展研究是当代德育研究的方向。南京师范大学鲁洁教授和朱小蔓教授认为,当前我们德育研究存在着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脱节和分化的缺陷,理论玄虚而实践却原地徘徊。因此,面向德育热点问题开展研究是解决这一脱节的重要思路。其二,团队研究是一种有价值的研究形式。目前,我国德育团队研究比较缺乏,搞的是“挖坑式”研究而非“掘井式”研究,这就导致了研究效能不高。开展团队研究是解决这一研究缺陷的好途径。其三,放大背景、扩展方法是提高德育研究含金量的重要思路。将各种研究视野,如伦理学、哲学、社会学等视角引入德育研究,放大研究的理论背景是一种学科整合性研究,对德育问题研究很有效。
 
  蒋建华 (《中国教育报》教育理论版主任)
  檀教授主持的这一研究很全面,也很有意义。但是,我希望德育研究不仅要有这种学科建设、理论建设,还要注重德育实践建设。德育研究的影响力必须由学科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构成,而且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的德育研究才是最有意义的。
 
  朱全俊(北京教育科学院教授)
中国德育的希望就在于德育研究的新进展,檀传宝教授负责主编的这套丛书正体现着中国德育的希望所在。当前,以檀传宝教授、蓝维教授为首的一批年轻德育研究工作者的出现为契机,德育研究开始出现了和基层德育实践、地方政府工作改革相结合的势头。我相信,德育的希望就在于这种结合,坚持德育与社区工作相结合,这将成为德育研究的新方向。我对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当代中国德育问题研究》丛书的这一远见行为表示钦佩和感谢!
 
  杨一鸣(《中国德育》编审)
        关注德育实践问题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重要举措,《中国德育》就是立足于这一认识调整发展方向的。我希望在以后的德育研究中应该把这种扎根于实践的研究风气建立起来,以本丛书出版为契机,推波助澜地发展这种风气。对本丛书的几个关键词进行理解很有意义:其一,“当代”就是既要前瞻也要后顾,体现德育研究的继承性和发展性的特征。这种研究才可能对实践产生影响。其二,必须研究“中国”的德育问题,这就要求在研究中用中国的语汇,力求使德育研究本土化。其三,一定要研究“德育”问题。德育问题具有复杂性,德育是一项直逼人心灵的工程,是一项直接关注人生存状况的事业。因此,德育不应该是应对国家政策变化的,而是要一贯地服务于学生的灵魂和生存。其四,一定要研究“热点”问题,抓住德育的“牛鼻子”进行研究。这就要求我们要有对实践的敏感性,对孩子生存状况的敏感性,对当代德育背景的敏感性。
 
  杜萍(重庆师范大学教授)
网络问题、社会学角度研究德育问题等等研究成果都给予了我们这些地处西部的德育工作者很大启示。目前,德育虽然很难,但德育工作者应该有信仰和追求,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将我们的德育工作做得更好。
 
  许建争(《教育研究》编审)
   德育研究应该考虑定位问题:首先,德育研究不是马后炮,而是马前卒,是先于大众、先于决策者,总要站在浪尖上,引领社会大众;其次,德育研究不是跟着政策跑,要用批判的眼光对政策进行完善;最后,德育研究没有终结,需要继续不断地推进和完善。总之,德育研究是先锋官,是开拓者。
 
当代中国德育热点问题研讨会
暨《当代中国德育问题研究丛书》出版座谈会
会议简报(二)
主办:北师大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
福建教育出版社
时间2006520日下午
 

 
国家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
——“欣赏型德育模式建构研究”课题结题鉴定会
                        
        520 日下午,由中央教科所组织的课题鉴定专家组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了檀传宝教授主持的国家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欣赏型德育模式建构研究”的课题结题鉴定会。整个会议由中央教科所课题规划办德育学科组协调人吴键和北京青年政治学院王殿卿教授主持。
 
吴键(中央教科所规划办德育学科组)
        很高兴代表中央教科所来主持北京师范大学檀传宝教授主持的国家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欣赏型德育模式建构研究”的课题结题鉴定会。该课题于2001年被教育部社政司批准,2002年全面启动,历时三年,2005年进入结题总结阶段。20064月,该课题组向我办提出了结题鉴定申请。经过综合考察,我办决定由北京青年政治学院王殿卿教授、北京师范大学贺允清教授、北京教科院朱全俊教授和首都师范大学蓝维教授组成课题鉴定专家组负责对本课题进行结题鉴定,由北京青年政治学院王殿卿教授主持。
 
王殿卿(北京青年政治学院教授)
        感谢课题规划办对课题鉴定组的信任。本次鉴定由四个阶段组成:首先由课题组对研究情况及研究成果进行全面汇报;然后由课题组专家对课题研究状况进行点评和提问;再由课题组对所提问题进行答辩和补充;最后由课题鉴定专家组对课题研究作出全面的鉴定结论。
 
课题组汇报
檀传宝(课题组总负责人)
        本课题研究于2002年在深圳龙港正式开题。就总体而言,本研究有三个特色:其一是采取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思路。以总课题研究理论为依据,将整个课题划分为四个子课题,建立了六所研究实验校,本着坚持严肃认真的态度,积极将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结合起来。其二,采取了因校制宜的研究思路。严格意义上的实验研究需要进行前测和后测,研究方式控制较死。于是,我们改变研究思路,鼓励实验校积极创新,因地制宜地开展创造性研究,以丰富研究成果,提升研究水平。在研究中,一系列新的研究方法被引进了本课题的研究,如行动研究、经验研究、叙事研究等。其三,强调课题研究与教师发展的同步化。真正有实效的研究必须积极服务于教师的专业发展,不能推动教师发展的课题研究是没有意义的。为此,我们在研究中及时邀请相关专家到实验校进行研究方法、实验技能、教育艺能的培训,从而使研究的效能得到了放大,把研究结果渗透到了教育实践中去。下面由负责子课题的负责人——各位校长进行课题研究成果的汇报:
 
庹进波(珠海市前山中学)
       20025月,前山中学承担了“欣赏型德育模式建构研究”的子课题“欣赏型德育的教学模式”的研究任务。首先在2002年秋季入学的初一和高一年级新生中进行整体问卷调查,针对调查中所发现的问题,我校开始了“欣赏型德育教学模式”的研究。目的就是要在教学中建立一个相对稳定、相对科学的体系,把“欣赏型德育”基本理念和基本方法贯彻到课堂教学中,用以解决“课堂中如何实施德育”的问题。
       我校教学模式研究的指导思想是:无论什么科目,每一堂课都完全可以而且必须渗透德育内容;每一堂课都必须想方设法用最合理的方式来实施德育,使课堂德育成为值得欣赏的事情。学校用了三年的时间,上了一百多堂研讨课,边实验边研究,提出了自己的教学模式。在反复修改的基础上形成了一个初步的框架,共包括六个部分:第一部分,关于欣赏型德育的理解;第二部分,关于欣赏型德育的教学模式;第三部分,教学中实施欣赏型德育的原则;第四部分,欣赏型德育的基本课堂结构;第五部分,欣赏型德育中的教学观;第六部分,欣赏型德育的实施策略。
        通过欣赏型德育的实施,教师们在观念、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改善,德育在课堂中的地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的道德水准有了提高,全面推动了学校的各项工作。
 
杨茹(天津师大二附小)
       我校承担的子课题是:欣赏型德育的教学模式研究。这一课题的实验研究是一种全新的德育理念的初步尝试,是一种改进德育实践的积极探索,也是学校培养德智并举、素质高尚的教师以提升教育质量的极好契机。我谨代表天津师大二附小实验课题组谈谈实验研究的心得。
        一、研究的过程是师生认识与能力提高的过程
        我们首先从德育美学观中演绎出了具体的道德教育的原则和策略,即主体性原则、欣赏性原则和联系生活实践、应用艺术手段、开展自主探究、给予评价激励四条策略。在对欣赏型德育教学模式的教学原则和教学策略进行总结概括的基础上,我校课题组教师们又归纳了实施欣赏型德育教学模式的具体程序和方法。
        二、在研究中师生共同体味着德育的美丽
跟随檀教授一路走来,教师与学生都更深的体味着、领悟着德育的美丽、生活的美好。课题研究把学生领进美丽的德育,感受着人性之美、人道之美、智慧之美、科学之美;感受着人类心灵的博大深邃,人类文化的灿烂辉煌,唤起了学生对于生活的热爱与创造的灵动,唤起了学生对于未来的乐观与期待。
        三、师生共同沐浴着阳光,在研究探索中收获、发展
欣赏型德育从开题到现在已经历经四年。在实验研究过程中,课题组老师们逐渐转变了被动参与的意识,走向了主动实践,并将实验研究中的点滴收获和感动瞬间汇集成了《生动的课堂 美丽的德育》一书。尽管她不很成熟,但那是我们四年心血的结晶。
 
肖桂凤(珠海市湾仔中学) 
        在四年的实验研究中我们积累了许多操作性很强的欣赏型德育活动模式,这些活动的实施推动了学校的全面发展。在子课题结题后我们仍然延续研究,期望将欣赏型德育理念深度地渗透到学校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下面我从六个方面谈谈珠海市湾仔中学四年来在欣赏型德育活动模式的建构研究中的一些体会。
        第一,总课题指导到位,使我们的研究既能领先于时代又没走弯路;第二,在总课题组织下,兄弟实验学校定期交流,提高了实验研究的效率;第三,在总课题指导下,我们依照“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丰富理论”进行循环实验,使课题得以滚动式深入;第四,对探索和实践成果及时进行总结和推广,并为课题的深入实验营造了良好环境;第五,对构建的几大特色活动适应对象进行了检验。我校较成熟的活动成果主要包括:生命叙述活动、地图上旅行活动、德美舞台主题展示活动、欣赏性体育艺术节、呈现道德文明活动、呈现道德人格活动、“灿烂之星”专栏欣赏活动、“德美手册”互赏活动。第六,存在的疑虑。研究发现目前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上回答两个问题:中国应不应该形成自己的德育模式?可借鉴和推广的德育模式到底应该包括哪些内容?
 
石银生 (合肥实验学校)
        一、“欣赏型德育师生关系建构研究”的结论
        欣赏型德育师生关系模式的建构对改善和调适学校师生关系的现状,适应新的课程改革的需要,有效地加强学校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着独特的作用。同时,也使教师在感受到自己作品之美的同时,体会到收获的快乐,从而进一步强化对德育对象实施立美创造的动机和信心。
        我们的学校教育要努力通过对教育手段、教育内容、教学形式的审美化改造,为学生打造一幅“师生合作,爱满校园”的美乐图。让学生在其中感受到学习的美丽、生活的幸福、人生的快乐;让学生对学校更有感情、对学习更有兴趣、对自己更有信心;让学生学会坚持、懂得关爱、善于反思。用欣赏的理念努力培养学生的健康情感,培养他们的责任感、荣誉感、道德感,以满腔热情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让生命更加美好——这也是教育的核心,教育的真谛。
        二、欣赏型德育师生关系的建构方略
        欣赏型德育师生关系建构的目标是通过对师生之间各种活动的审美化改造,以期能改善师生关系,并最终能够共同提升师生的道德水平。
        欣赏型德育师生关系建构的总体方略:师表是前提,群体是基础,活动是手段。根据总体方略我们还开展了欣赏型德育师生关系活动的具体方略。
        三、欣赏型德育师生关系模式建构研究的成果
        欣赏型德育师生关系的含义:欣赏型德育师生关系,既是一种关系,更是一种手段。通过这一建构的过程,显性方面的成绩是改善了学校的师生关系,隐性方面则达到了师生道德水平的提升。教师成为学生积极情感指向的对象,即使当他面临较为复杂的道德情景时,也能按照老师提出过的要求或以老师为榜样去践行道德规范。
        欣赏型德育师生关系的五个特征:(1)思维上的多视角;(2)逻辑上的“一个整体”;(3)时间上的“永远的情感维系”;(4)形成过程中的“审美化改造”;(5)实践操作后的“师生道德提升”。过程中我们还对“欣赏型德育师生关系的建构研究”有些具体认识,如欣赏自己的学生是教师幸福快乐的源泉等。
 
刘小亻毛(深圳龙港中学)
        我主要从研究定位、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四个方面简单谈谈我校欣赏型德育模式研究的概貌。
        第一,研究定位。研究从师生关系出现的危机入手,认为师生正常交往的障碍源于以下两点:1、师生关系是由相应的教育关系所决定的,其核心是教育观念。我们的素质教育尽管喊了很多年,但教育的急功近利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眼前利益的追求疏远了师生间和谐、生动的交往,伤害了师生原本应有的美好感情。2、师生关系的调节和变化,更多地有赖于教师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人格的不断健全和完善。教师的教育技巧、个人品质、教学能力在师生交往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事实上教师队伍水平依然参差不齐,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师生关系的良好发展。师生关系的改善由此成了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不可回避的话题。
        第二,研究视角。“教”与“学”是生命与生命的特殊交往,是特定的人群相互改造、相互支撑、相互前行的丰厚体验,是一个生命质量蜕变的过程。而欣赏型师生关系的建构理论为师生的解放带来了一线曙光,为师生关系的调整改善带来了一舀清泉。这一理论的崇高在于对教师、学生生命的尊重,对师生交往中追求教学双向发展的本质的回归。
        第三,研究方法。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和行动研究等方法。
        第四,研究结论。欣赏型师生关系蕴涵着崇高的三维目标:教与学的自觉自由(非功利的智慧追求)、教育的诗化(实现人之所以为人的需要)和师生关系的诗化(和谐、伙伴、共进)。
 
朱玉琳(杭州大关小学)
        大关小学非常荣幸地作为檀传宝教授《欣赏型德育模式建构研究》课题实验学校并承担子课题欣赏型德育模式——艺术手段的策略研究。我们将三年来的研究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研究初期。我们积极学习檀老师的理论著作,搞清楚欣赏型德育理论的一系列基本假设。第二阶段,在研究过程中。我们认识到大关小学作为全国艺术教育特色学校不仅研究审美精神的德育借鉴,而且要基于德育对德育过程进行实质性探讨和审美化改造,即艺术手段在德育过程中的合理运用。第三阶段,研究之后。我们探寻并证实德育过程的审美化改造模式理论的关键;我们体会到一幅美丽的画一曲动听的歌,是模式理论的情境性要求。道德教育的过程是一个揭示生活美,享用生活美的过程;我们总结了一套模式理论的实施程序:以情感为突破口,寻找一个欣赏的视角,通过情感的变化,引起道德主体的自主建构,从而提升道德主体的品德水平;我们意识到这次研究与其他德育、美育方面类似的课题不同,我们研究的特色不是一般的寓教于乐,而是要让教育内容与形式中的乐流泻、发挥出来;我们编辑了《德育——一道美丽的风景》、《德育——一首动听的赞歌》、《敬业——一道独特的风景》、《孩子你真棒——家长的心声》、《让每颗星星都闪亮》等小册子,在这一载体上倾泻我们创造的教育内容与形式的美;我们原创性地探究道德的美与道德教育的美的区别;我们概括出艺术手段应用的三项策略是艺术手段应用的全程性策略、艺术手段的综合性策略和艺术手段的有效性策略。
        通过积极的研究和探讨我们深深感到对欣赏型德育理论的实践,其实是一种教育观与德育观的树立。在“欣赏”中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在“欣赏”中建立学生的主体观、在“欣赏”中改变家长的育儿观。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可持续发展。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感受到通过我们认真的凝视、仔细的发掘、积极的欣赏,我们的学生的确在健康、幸福的成长。在他们身上,我们感到自己拥有极其丰富的财富,我们生活在感动和被感动的德育生活那美妙之中。
 
鉴定组专家点评
蓝维(首都师范大学教授)
        说实话,开始我对檀教授开展实践研究是怀有质疑的,尤其是该研究中势必要涉及的教师培训问题更为怀疑。但现在,从一线教师的汇报情况来看,我的这种顾虑被打消了。该课题研究表面上看,其旨在探讨教学活动和师生模式的变革,但立足点是在学生。其次,欣赏关系实际上是对美的一种传达方式,对其进行研究对于德育的开展很有意义。但我有一个问题:在德育实践中实际上存在着两种德育问题,其一是对积极德育问题的探索,该课题的研究基本上就是对此类德育问题的研究和解决;其二是消极的德育问题,有些学生不可能顺利地接受德育影响,在他们身上会表现处一些消极的德育问题,对这些问题如何进行防御性、纠正性德育研究?
 
贺允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该课题获得了一些积极的研究成果,从这些成果中我看到了对下一代进行教育的信心。我很欣赏杭州大关小学所提出的一些德育案例,这些生动的案例可以把一种教育模式描述地更加具体化、可操作化。但就课题研究设计而言,欣赏型德育模式的研究把劳动教育放在了一个什么地位上。因为马克思曾经说,“劳动创造了美”。若将之具体化,能否将劳动作为欣赏型德育的一个内容?其次,就灌输论而言,我们不能轻易否定。有一本书上指出,“积极倡导在尊重学生主体前提下的广义灌输”。对于该观点值得重视,如何理解灌输才能有助于德育工作提高?
 
朱全俊(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授)
        本课题的研究很有价值,它是在檀传宝教授创立的德育美学观的理论指导下进行的一项教育研究实践。“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如果能够把德育进行审美化处理,德育活动就会更加具有生命力和活力。就实验校创造的德育模式而言,具有以下几个特征:其一,有深度;其二,比较扎实严谨;其三,比较细腻;其四,是一个专家与教师紧密结合而进行的一次研究实践。从研究状况来看,我认为有必要继续进行深化性的研究。同时,我希望师范院校能够在教师培训中积极体现檀教授的研究成果,加强教师的审美素养教育,让研究成果进一步推广、辐射到其他学校中去。
 
王殿卿(北京青年政治学院教授)
        在“五一”期间,我对檀教授的研究报告做了深入的学习,我觉得这个研究成果是很有价值的。新时代给德育提出了许多新问题,很值得研究者去探索。中国德育的实践很丰富,但德育理论相对贫乏。看到新一代年轻教授的成长,我深感欣慰。实践需要你们,实践呼唤你们,希望你们不负众托。创新模式是中国德育现实的呼唤,对德育活动进行审美化改造有一定合理性,值得肯定。但在表达上能否把“改造”改为“处理”或者“创造性处理”呢?这一点值得商榷。同时,就灌输而言,我认为灌输是教育的一种功能,传授知识本身就是一种灌输。以前提出灌输论是就反对教育自发论而提出的,同时在西方也存在着灌输。因此,我注重赞同教育内容上的灌输而反对教育方法上的灌输。
 
课题组答辩
檀传宝(课题组总负责人)
        对四位专家对课题给予的评价和关注表示感谢。实际上,关注也是一种评价,没有关注就谈不上评价。就蓝老师提出的“消极性德育问题”而言,我有两点补充:其一,每一个课题的力量都是有限的,不可能解决所有德育实践问题;其二,在研究中,我们对消极德育问题的研究也有所考虑,因为我认为对积极德育问题的充分研究与妥当处理就可能对德育实践中的消极问题产生抵压效应,从而有效地遏制消极德育问题的出现。
        其次,就贺老师提出的“劳动创造美”的问题而言,我认为很重要。就劳动而言,其关键应该是其中所负载的道德美和劳动美。实际上,在杭州大关小学等校的研究中我们对此问题已经有所涉及。我认为,一切有助于推动课题研究的建议、做法都要积极汲取,对劳动美的德育研究也是如此。
        其次,朱老师对我们的研究肯定、鼓励,我们深感欣慰,以后我们会继续努力、不负众望的。实际上,在我们的课题研究中还有许多方面需要继续努力和改进。
        最后,王老师提出的把对德育活动的审美化“改造”提法改为“处理”或“创造性处理”的建议很好,这一点有待于我们以后去研究。就灌输问题而言,我们反对灌输但不等于反对教授法,反对正面的价值观教育。
 
课题鉴定结论
        在听取课题组的报告和答辩之后,课题鉴定组在经过民主评议后,宣读了鉴定结果:
        由檀传宝教授主持的“欣赏型德育模式建构研究”,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五”规划(教育类)重点项目。经过课题组3年多的努力,课题研究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绩。
        “欣赏型德育模式”是依据德育美学观建立起来的一种在教育实践中进行德育审美化改造的基本思路和开放性的框架。该模式的建立为有效地解决德育的“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两方面的矛盾提供了创造性的思路,有助于在德育过程中同时旗帜鲜明地反对强制灌输和价值放任,实现德育过程对德育对象真正意义上的“解放”与“提升”。这一研究不仅为建立一种有中国特色的德育模式理论做出了努力,而且对于德育实践的改造提供了具体、可操作的重要建议。
        在研究方法上,课题组科学谨慎选择实验学校,充分体现了严谨的学风与科学精神。因校制宜的实验策略、“专家讲座+现场研讨”的课题研讨形式等研究方式真正做到了教育理论工作者与一线教师的紧密结合,不仅促进了本课题研究任务的顺利完成,而且提高了实验学校德育研究的积极性,为一线培养了一批研究骨干,对参与实验学校的长远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总之,“欣赏型德育模式建构研究”在理论上丰富了教育学与美学在德育方面的交叉研究,在本领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同时由于研究将理论具体应用到了教育实践之中,课题成果对于中国德育实效低下状况的改变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课题组一致同意课题结题,希望课题组能够延续、深化本课题的研究,使“欣赏型德育模式”更加完善,为中国德育理论发展和德育实践的改进做出更大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