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公民教育的现实问题和理论建构研讨会成功召开
2020年7月10日,由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主办、首都师范大学学校德育研究院协办的“新时代中国公民教育的现实课题与理论建构”学术研讨暨《中国公民教育评论(2020):公民德性及其培育》出版座谈会在腾讯会议顺利召开。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广州大学、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等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公民教育研究知名专家、青年学者以及中小学教师四百余人参与了本次研讨会。《教育学报》《人民教育》《中国德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等媒体代表也出席了本次会议。
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班建武博士主持了会议的开幕致辞环节。北京师范大学大学教育学部部长朱旭东教授在致辞中高度肯定了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长期以来在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并从全球化、新冠疫情等当今国内外发展的重大问题的角度对本次研讨会召开的重要现实意义与理论价值给予了充分肯定。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院院长余清臣教授在致辞中对《中国公民教育评论(2020)》的出版表示热烈祝贺,并从教育学原理研究的角度指出了公民教育在今天中国公共生活与公共世界中的基本内涵和未来重要研究方向,对研讨会的时代性意义作出了高度的评价。
北师大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檀传宝教授代表研究中心向教育学部、北京师范大学及社会各界对中心发展给予的支持表示了衷心的感谢。檀传宝教授还回顾了中心成立17年来所秉持的“小中心,大事业”的信念在公民与道德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方面取得的主要成果,阐述了公民教育在当前世界以及中国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希望各位专家学者和青年学子能够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积极投身于公民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当中。
开幕结束后,第一板块的学术报告由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科研处处长王小飞研究员主持。中山大学郭忠华教授做了题为“大变革时代的公民教育”的精彩报告,介绍了公民形象的历史发展历程,指出了公民身份在今天的多元性与公民教育的情境性,最后提出了多元一体公民教育的设想。
南京师范大学冯建军教授对报告进行了评议,高度肯定了郭教授对多元公民身份理论建构的重要意义,并根据自身的教育研究实际,对分享了自己对郭教授所提出的多元一体公民身份进行了教育学的转化应用。
东北师范大学饶从满教授在第二场报告中发表了题为“关于公民教育若干基本问题的思考”的演讲,主要从公民教育的生长空间、民族认同教育与民主教育、权利教育与义务教育等三个主要议题阐述了其对若干公民教育基本问题的深刻思考。
华南师范大学郑航教授在点评中高度赞同饶从满教授先对公民身份的基本前提进行探讨,再来论述公民教育问题的研究思路,认为在中国本土社会背景之下,如何沟通中西,将公民教育的工作细化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
在参与嘉宾们提问与讨论之后,上午报告的第二板块由广州大学蔡辰梅教授主持。
华中师范大学杜时忠教授发表了题为“重申培养合格公民的价值立场”的报告,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回顾了中国人公民身份的来之不易,强调了培养合格公民的历史必然性。
北京师范大学王啸教授认为杜时忠教授的报告深化了我们对公民教育变迁中的基本问题的认识,为我们今天思考公民教育的初心和出发点带来了新的启发,并就杜时忠教授关于公民身份要素的观点进行了商榷。
首都师范大学朱晓宏教授做了题为“疫情中的国家认同之反思”的报告,从疫情期间个体公民的生活境遇出发,探讨了历史视阈中的国家认同意识,对国家认同教育进行了反思,认为应该在理性自觉的积极行动中构成公民的国家认同意识。《中国德育》金东贤主编对朱晓宏教授的精彩报告进行了肯定与回应。
下午第一版块的报告由首都师范大学学校德育研究院执行院长胡萨博士主持。
陕西师范大学寇东亮教授发表了“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中的五个‘公-私’面相”的主题报告,深入阐释了“公-私”在身份认同、生活领域、利益权衡、行为秩序和道德规范等维度中存在的冲突与张力。
南京师范大学叶飞教授进行了评议,肯定了寇教授研究中对中国情境的探讨,强调了公共领域对公民成长的至关重要性。 华东师范大学蒋佳博士以“最小化公民教育”为题,从结构与能动性视角出发,探究了高中政治老师的公民教育实践。对教师在公民教育中遇到的挑战和当前公民教育话语体系在实践中的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总结和反思。
首都师范大学高洁博士对报告进行了点评,肯定了蒋佳博士的实证研究所带来的高度启发性,并结合自身在疫情期间关于公民教育实践的思考做了分享。 下午第二板块由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秘书长林可博士主持。
四川师范大学刘争先博士从思想史的维度,介绍了民国初年学生自治政策的流变,并以“自治、任意与控制”等关键词对这一历史进行了总结与反思。上海师范大学胡君进博士阐述了卢梭式公民教育,归纳了从“上帝为教育立法”到“政治为教育立法”的内在逻辑特征。
广州大学李惠博士和华东师范大学叶王蓓博士分别就学生自治的意义和成年人公民教育的问题参与了评议与讨论。
闭幕式环节中,首都师范大学学校德育研究院院长朱晓宏教授介绍了《中国公民教育评论(2022):学校、家庭与社会的共育》的主题设计思路,诚邀从事公民教育的理论研究者和实践者积极投稿。
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檀传宝教授在会议总结中高度肯定了本次研讨会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再次强调公民教育是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重要教育主题,感谢一线教师的积极参与,表示此次会议的举办高度体现了公民精神,把不同学科、不同职业的同仁联系在了一起,各领域的研究者有机会相互学习,呼吁大家共同努力投入到扎实的公民教育研究与探讨之中,为切实构建一个更加富强文明民主和谐的中国贡献教育学人的专业智慧。
会议是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为落实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精神,切实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平与公民素养,促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所做出的重要努力。本次研讨会的顺利召开,进一步增进了公民教育学人的学术交流,扩大了公民教育研究在教育实践的影响力,必将对我国公民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有积极的推动意义。